2009年1月8日星期四

一个教书匠的手记(上篇)


前言:

常常有人问我,教书累不累?还有的说,好不好玩?这两个问题,都可以简单的作答。但是,我的感受却很复杂,而且深刻,往往答不上话来。

或许,以下这几篇文字,可以阐述我部分的心态。人家说做一行厌一行,眼前我也会这般的感觉。但是对于工作,我想还是投入一点比较好。

希望大家读人这些文字之后,对老师的工作和心境会多一分理解。


1 难圆

画一个圆,总不能是完美无缺的圆,就像月儿,也阴晴圆缺,何况人事?因此日子虽不称意,却仍须用心一天天度下去。

我喜欢我的工作环境。通往学堂的那段路程,颇累人,远不算远,二十公里路吧!一路浓霜雾重,很多的石子和泥泞,日子一久就惯了。

不惯的是人事关系。很向往那种融洽、祥和的气氛,可惜没这福份。往往又是教书累得乏力说话呢!每周四十节,空节时还得忙着在簿子上打钩叉。加上我是异乡人,一座南中国海的距离竟然可以成了楚河汉界,东马西马的界线划分得颇清楚,使我不易跟本地的老师深入交谈。

说喜欢工作环境,因为还宁静,还可以让自己有绝大自由传递温暖。教学时间冗长,工作量繁重真个叫人泄气的,但愤懑又怎样?也只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这年头教书的艰辛根本不足向人言说,局外人哪会明白?教书教书,搞不好神经错乱可不是天方夜谭。

事实上有太多的事本就难圆,因此我珍惜少有的快乐,尽量鼓励和催促自己不轻易感觉受挫。世事无常,还是少空想多做点事来得好过。对于肩负的责任,我致力不掉以轻心,因而不会问心有愧,每晚也都睡得安安稳稳。

目前谈及教书这份职业,说不吃香嘛,可每年申请的人偏又多得离谱,更有人把它当作“跳板”,害惨了那些有志献身教育但资格较逊的申请者。其实薪金高不成低不就,才叫人进退维谷呢。所以说,这也是一个不圆。选择教书,毕竟还得怀有兴致,以及已经立意把书教好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力量。

良知这东西,就这么说定永远会紧压在教书匠的背上了。


2 饭锅

教室里放着一张桌子,别小看它,小瓜半天学习的精力,都摆在那儿了。每每触及那大大小小,各式各样的饭锅、饭盒和水瓶,仿佛坐在课室里读书写字的是自己。

偶尔喜欢趁着休息节去探视小瓜的饭锅里的菜肴,他们习惯性地一手紧握着锅底,另一只小手努力把锅口盖满,张张小脸自然怪不好意思的。

我暖暖地笑着。里边也没什么秘密,却有一点很叫我注意,泰半以上都是白米饭比菜肴偏多。小瓜的父母一向俭朴,大概不太清楚营养对孩子的重要。

我也只能常吩咐说叫妈妈多装点菜给你噢!小瓜点点头,第二天依旧多多的饭少少的菜。有时我不免这么想,他们晌午过后的两节课精神不太能集中,是因为上课时间太长,抑或食量和营养不够?可惜我在这两方面都帮不上什么忙。

更有几次小瓜向我报告某某的饭菜“臭”了,不能吃了。这种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学生的身上,也难怪他脑子虽精灵,动作却有失敏捷,少了八岁孩童原有的活跃。看他一脸菜色,很是疼惜,就一直叮咛他叫妈妈不要装隔夜的饭菜。大人饿肚子也不好受,何况是小孩?

当然也有的孩子较幸运,不但有菜有汤,饭还是温热的呢!我对营养学没懂得多少,但看着这些孩子一般上比较活蹦活跳的,只有赞同营养对健全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。

多希望,小瓜的爸妈,能在尽可能的范围里照顾到孩子的营养。钱是要存下来的,可孩子的健康更不可忽略。这饭锅也留给我不少冲激和感怀,因为啊,少时的我同样吃着多饭少菜,身上也没零用钱。我不曾怨怪父母,他们皆已尽了责任。现在我真想见到小瓜能快乐、健康地长大和学习。

如果你有了子女,请问你准备给他们带上什么上学去呢?但愿你能把爱心和营养,装进饭盒或饭锅里,让孩子带着欢愉掀开并咀嚼。

差点忘了写,我班上的小瓜没有一个是小胖子。这,会不会也是饭锅的杰作?


3 魔术师

魔术师善变的是手法,不是心。

做一个教师,尤其教小学的,如果能客串魔术师,应该会较受欢迎。

教学技巧若恒常如一,单调刻板,肯定无法激起孩子自发的学习精神。

因此不妨采取灵巧多变的方法。一如打乒乓,没推陈出新,仅是老一套的本领,结果不免落得失败。

做起来却又困难重重。首先谈到素质问题,教师只努力于教学并不足够,还要懂得应用心理学,懂得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,懂得控制学生的纪律,懂得以多种教学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当然更应该经常充实自己。

那跟魔术师又有什么关系?有的。一般上老师在学子心中的形象是很崇高的,当然也有些会质疑师长的能力,所以一名教师若学有十八般武艺,譬如说:讲故事、画图画、玩乐器、诗歌朗诵、演话剧、唱歌跳舞、书法、漫画.........样样精通,肯定就能轻易获得孩子的好感。这样,就方便在教学上把孩子的注意力给牵引过来。

有时候,费尽口舌讲解某一样东西,还不如在黑板上把它画出来。自然可以用图片,可如果画得好,孩子会赞叹和心服呢!老师若能够抑扬顿挫地朗诵诗歌,或讲个生动有趣的故事,那肯定比只懂得注入知识且语调平淡乏味的教学有效多了。这些,就算是“小魔术”了。

我在教学上相当注重孩子的反应,并强调注入新鲜。为此我搭了个小舞台,教孩子做木偶纸卡,让他们学习表演、说话技巧和明白一些道理。如果他们学习兴致高昂,我就教多一些、教深一些。反之,我就鼓励他们讲故事,给他们猜猜谜语、唱唱歌,偶尔少给一点功课,让他们欢呼。我要他们互相关怀、互相学习,孩子对“小老师“的实行更全力以赴。一个学期过去了,学生的进度叫我激赏,那些身为”小老师“的同样获益匪浅。

当休息节或老师未进教室时,班上的小瓜已经一起读书,或在黑板上练习写字。孩子学会了自发,教学过程就不难顺利进行了。

我想,适当的变通是值得多尝试的。

没有评论: